《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9:52
【热】《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热】《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假如你某天在书里看到这样一个人: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一个比较美满的家庭,勤勤恳恳,不愿多说话,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吸引人的人,这时作者又写他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立志成为一名画家时,按照小说惯有的套路,那么他应该无师自通,很快便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画家,并最终会与一位有钱人的漂亮女儿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就在毛姆笔下有这样一个人,他叫查尔斯,再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餐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陪伴自己十七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孤身一人去了巴黎。那一年他四十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一百块钱。

其实书名:月亮与六便士,已说明了这一切,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微薄薪金,有多少人只是胆怯的看一眼月亮,就又继续低头追逐那赖以生存的六便士,但查尔斯做到了,如愿以偿的追逐他的月亮,换句话说,他的噩运,五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相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几乎一命呜呼,之后又沦落街头,干着各种薪水低薄的工作,但他依旧追逐着,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终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付之一炬,在十五年间,这个本来是伦敦上流社会的人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赶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别人的人生是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甩掉一个又一个的身份。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认为他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但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个君王。

说实话,查尔斯这个角色并不讨喜,我第一次读时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恶,他抛弃家庭,一声不响的走了,尽管他妻子表示可以支持;他总挖苦别人,尽管那个人拯救了他的生命;他将朋友弄得家破人亡,但尽管如此,只要你拿大多数人的人生与他的人生相比,你还是会钦佩他的勇气,他的眼睛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梦想击中了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梦想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其实我应该感谢这本书,因为它给了我坚持梦想的力量,因为我很晚才开始学习舞蹈,于是乎,我便是舞蹈班里年纪最大但跳的最差的一个,总是受到老师的责骂,让我总是心生自卑感,但经过我不断的练习,我终于追上了,跨越了那座属于我的第一座大山,但命运之神总是捉弄人,我的第2座大山来了,已经是一名准初中生的我要做出选择,到底坚不坚持继续学舞蹈,这个问题困扰我许久,一边是影响未来的学业,一边是我所热爱的舞蹈,但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我已有了答案,查尔斯可以在40岁时抛弃一切,去追求他所热爱的事物,那我一定也可以追求我所热爱的事物。

用伍尔芙的话来结束此篇吧﹕“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高耸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彻底解体”。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近日,经常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对于这句话很是疑惑,但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外加朋友的推荐,她说看完之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更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于是便在微信读书上打开了这本书——《月亮与六便士》。

因确实想了解一下这本书具体写的是什么,便先打破了看书之前的神秘感,去网上搜索了一下此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因此前看书不多,并未看过此作者其他的书籍。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看完简介,还特地去网上搜了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画作,我本不是一个有艺术细胞的人,自然是看不懂的。但没关系,至少让我觉得打开此书时有那么一点儿感觉,这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于是,每天上下班路上,中午休息前都徜徉在这本充满艺术气息的书里。历时几周,终于在20xx年6月9日完成了此书的阅读。其实在阅读到一半的时候,和推荐我看的朋友讨论了一下,那时的自己真是非常不喜欢男主人翁的“人设”,太绝情,太没有人情味儿,为了自己所谓的画画理想抛弃妻子,背信弃义,背叛朋友,甚至还把自己善良对待自己的,在当时唯一赏识他艺术能力的荷兰朋友搞得家破人亡,让人恨得咬牙切齿,无法想象这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事情。几次都觉得自己看不下去了,朋友告诉我,后面才是本书升华的地方,我这才又继续看了下去。

直至本书看完,突然对男主人翁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我想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成功了,被人们所记住,所传颂,成了一名有名的画家,如果他没有成功,或是会是另外一种感受。但这并不是最大的触动,不论他成功与否,都是值得敬佩的,他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向往的生活,不惜牺牲一切,只是为了自己而活。在现实生活中,我想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吧,这样的人只能是存在于小说故事当中。不过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也还是有这样一部分人追寻着自己的月亮,只是这个月亮不会像男主人翁的月亮伟大,相对来说这样的月亮太渺小,更多的是为六便士而活着,但这没有什么,十分正常的一件事。这就像是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天平,男主人翁完全倒向的是月亮,而我们更多的倒向的是六便士。

我觉得男主人翁最值得敬畏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在那个小岛家里的墙壁上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在他离世之后直接被烧毁,灰烬飘向远方随他而去,他就这样带着自己所追求的伊甸园离开了人世,没有给后世人留下什么。看到书中对壁画的描述,真的十分想一睹其“芳容”,这会是一个遗憾。

读完此书,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其中一句经典的句子“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男主人翁只是因为喜欢画画,但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甚至认为自己画画能力很差,完全不会画画,但是他坚持了,且成功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其实我们应该尝试去做,不做就一定不会成功,但去做不一定会失败。大胆去尝试,或许我们会成为自己意想不到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01、一个年近四十的证券经纪人,在一夜之间抛弃了自己的家庭、事业,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寻找自己崇高的艺术理想。这并不是什么浪漫的求知之旅,从他离去的那一刻,他的余生饱受贫穷、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忍受 ……此处隐藏13677个字……自然或者是茫茫宇宙中的任何情感与存在和艺术家灵魂的碰撞,而当我们再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是和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品的灵魂以及大自然中的不同的情感与存在的一种碰撞。任何一件倾注艺术家心血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有一种灵魂的交流与碰撞包含其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后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写读后感,因为书的最后的文字已经很好地表达了我的情感了,是的,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斯特里克兰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人,或许是大多数人没能遇到过的,但是他身上的某些特质,又是我们普通人所具有的。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是小说的四大主题。我可以保证,我不会成为斯特里克兰。因为我没有他的才华。

他是一个伟人,伟大的人,他的伟大之处是敢于抛弃世俗对自己所有的定义和禁锢,只为追求内心的东西。理想,信仰,艺术,自我……将一个四十多岁家庭幸福,工作顺利的男人拉入了另一个世界。他不顾别人的感受,自私,冷漠,生活穷困潦倒。他不顾一切地画画,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终在他去世后,他的画作变为珍宝,他的名字流芳百世。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据说斯特里克兰的人物原型是画家高更。网上搜了一下高更的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也是小说中最后斯特里卡兰病逝之前的神圣之作的原型。

只想说,无法理解这张图的神奇之处,当然,必定是画作的高级,而我的理解能力的低级,对于画作的理解需要时间和培养。缺乏这种培养,所以在我看来这幅图无法理解,找不到它的美。

但是,这是一幅世界享誉的绘画巨作,已经毋庸置疑,我还有一点深刻的理解。生活还是生存?大概会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比如我,现在自认为物质生活匮乏,我常常称之为“生存”。经历艰难拼搏后,或许在中年或老年的时候,会享受“生活”。

但这只是自以为,或者说,是目前的我的——自认为。谁敢保证,到了中年或者老年的时候,就不是“生存”?

我发出这种疑问的原因是,正如斯特里克兰,中年的时候生活幸福,却仍然要追寻自己的理想。他那时候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了,所以他脱离了已经存在的在外人看来是幸福的生活,选择走一条艰辛的路。

同样啊,我,我们很多人,现在的物质生活或许匮乏,自认为是为了“生存”在拼搏,那过几十年之后呢?物质生活满足了,有车有房有存款有家庭有小孩。那时候的我们,就一定会达到了“生活”的状态吗?我不敢断定,人心是可怕的,可怕之处是它时刻在变化,追求在变化,愿望也在变化。读后感·所以,要怎样界定“生活”or“生存”。只有人心,你自己的心。与外界的人,身边的亲人朋友,所处的物质世界,都毫无关系。

我们现在的社会的价值观一直在扭曲,把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推崇到至高地位,忽视自我的认知和精神建设,或许你住在大house里,却过得不开心。在宝马车里哭?还是在自行车后座上笑?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生存”还是“生活”的问题。下面引用一段书中印象深刻的一段话。与上无关。

小说第四十一章中,当布兰奇因斯特里克兰不爱她而绝望自杀后,“我”批评斯特里卡兰过于残忍,斯特里卡兰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当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会忙别的事情。真是讨厌,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受欲望支配,自由自在地去工作。因为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荒谬。她们还想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实际上,这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只知道欲望。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病。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曾经大学一门文艺类选修课老师布置了一些课外读书作业,其中一个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最后我应该也没去借这本书,学校图书馆的估计被借完了,但我没借只是因为懒。

前几年去东莞出差和表妹在深圳逛图书馆,也看到这本书。因为之前老师的推荐,知道是好书,就拿起来看了。

第一章长篇议论,我以为整本书都是这样了。那时我更喜欢议论,并不喜欢叙事,但我也没有看进去。最后好像放下书又看其他书了。

这次拿了微信阅读的15天免费卡,在推荐书目里看到了它,就点进去看了。一开始居然不讨厌,后来甚至有点投入。

于是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最妙的是昨天体检,人家都在排队,当然我也在排队。不过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中,排到我时反而有种被打扰的感觉。

到今天,才三天左右,就看完了。所以热情这东西是没办法的,可惜当年在学校我对这本书没热情,不然选修课的分数可以高一点。

看这本书时,我想了一件事,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样,二话不说,放下一切追梦想去,我会“死”在哪一步?

我可能会“死”在第一步,就是搞不清自己梦想是什么?而主人公却很清楚,所以放弃了自己证券交易所的工作。

让我作弊一次,假如我清楚自己的梦想,比如是写作。第一件事,要把现在的工作辞掉。问题就来了,接着去编辑部吗?工资减半。或者闭关阅读,工资为零;又或者出去旅游获取素材,工资为负数。

总之我可能养的活自己,但养不活自己的生活。我快三十了,要结婚了,这样搞,还结不结的起?别人能安心跟着我吗?毕竟,搞写作,比书中主人公搞画画,也好不了多少吧。

接下来可能要面对和主人公一样的问题:你的梦想不能给你带来物质的未来,你在乎吗?

如果说仅仅是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我其实还不太在意。但我很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如果我的收入在我们乡镇,是底层;在以前的同学中,是倒数;我恐怕心里难以接受,同学聚会也觉得矮人一头。收入,在很多人眼里不就等于你的努力和能力吗?

最后终极问题来了,如果你坚持了一生,在你死前,没能获得世俗的成功,hai放弃了那么多的东西,你会后悔吗?

主人公不后悔,看到他最后在那个小岛上的一段生活,我也相信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我都很羡慕。虽然没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主人公画出了他最后的巨作。虽然最后眼睛失明,但他内心平静,毫无抱怨。

也许你正过着稳定的生活,稳定的同义词,是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是卡在社会机器的一环上,是规律到有些单调,单调到一眼能看到很远。你是成功的,安稳的,受人尊敬的,前途光明的;但很有可能,你的内心是不安宁的,心里是有所抱怨的。这样过完一生,你可能会有点后悔。

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可能去放弃一切,即使想尝试,也会像我的假设,会在中途“死”好几次。

对于“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我的心中也没有答案。不过目前并没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驱动我,所以,不可以完全和主人公比较。

如书中所说,那是一种掉进水里只想活命的驱动力。一般,有这种驱动力的,八成是个天才。一个人既然能做出这种决绝的选择,他的内心一定有自己的逻辑;只要自己能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可以了。

我想如果我拿这个问题问涛哥,他可能会说:“咱能不能接点地气,踏实过日子不好吗?再跟我说月亮的事,我一脚把你踹西湖里。”

《【热】《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