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9:49
【精】《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精】《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寒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和激情所打动。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震撼着我的心灵深处。这不是论文的长篇大论,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充满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

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思自身,反思自己与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我还进一步感悟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每个孩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一棵棵小树苗,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和扶持,方能茁壮成长。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心中只有装满爱学生、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早上第一节是五一班的数学课,讲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上,同学们都争先举手上台演板。这时,王斌大声喊到:“老师,叫我。”我说:“你看你不举手就大声说话,而且声音还那么大,你还是在练习本上做吧!”于是我叫了其他同学上台做了。我心想:王斌,刚上课时你还和别的同学偷说话不认真听讲,才点名批评过又大声喊叫,怎么会叫你上台做题。这时,同学们都在练习本上做题,只有王斌在乱动。我便走过去说:“王斌,把本子拿过来让老师检查一下。”他把本子递过来,果真写的字歪歪扭扭,没带单位名称,也没有答。我让他补上,他极不情愿地写上了。我心想:真是没救了。原来王斌是上学期从武术学校转来的,纪律、学习一直都不好,而且还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老师们一提他直摇头。随着下课的铃响,同学们的课堂作业都差不多写完了,我说:“可以自由下课了。”我刚跨出教室,王斌飞似的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这次我的课堂作业如果没错,你给我得个优吧!”我还没来的及考虑回答,他便没了踪影。

下午我改作业时,打开王斌的本子,做了几次作业,没得过一次优。今天的作业又是拉拉抹抹,歪歪扭扭,怎么会得优呢?以前规定过:作业写的又干净又正确,才能得优。我又细细检查了一遍,真是全对了,虽然看起来很脏,但每个字显然是认真写了,比原来的作业有所进步。给王斌的作业打个什么成绩呢?我想: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今后能好好学习,给他打一个“优”又何妨?于是我在他的作业本上郑重写了一个“优”字。

第二天,上课我一进教室。一眼看见王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笑容。这一节,他纪律很好,发言也很积极。这件事,让我感触很多。我们应该给所谓的后进生创造一次机会,多替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一次演板、作业得一个“优”等等,给他们一次机会,相信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同时我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应秉承这样的原则:不能只注重“优秀生”的学习分数,更不能 “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虽然这样的学生的确在学习、课堂表现、作业书写等方面表现得让人喜悦,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不爱劳动、自高自大不懂得爱别人、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人格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这让我想起班上的铭,他是一个学习特棒的学生,他的学习从不让人操心,作业优秀,学习优秀只要与学习有关的方面他都非常地棒。我很喜欢他。可慢慢地我发现他做错事情时,老师批评他,他总不能虚心接受,不是斜眼看老师,就是坐在那里生闷气,而且还有抵触心理。我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学生,我发现:每次下课,他总是独自一人在操场上玩或在教室里坐着。偶尔与同学们在一起时,总不超过3分钟就不欢而散。之后我找到个别学生谈心,随心问问同学们对于铭这个孩子的看法,很多孩子都反映,铭比较自大,从不帮助同学们,同学们与他借东西也总是不借,常此下来,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少,性格也比较孤僻。针对这一情况,我找到铭单独进行谈话,让他明白如何与大家相处,如何让自己更受大家的喜欢。同时,我又利用班会课对大家进行了有关这方面的主题班会教育。通过这次班会教育我发现班上的很多优等生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开始学会与同学们好好相处,也能正确对待对待自己身上的问题,并能接受老师及同学们的批评啦。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生更优秀。

其次,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则应用民主的管理和浓浓的师爱去双管齐下,借用李老师的一句话:“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如在对待“万同”的教育问题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老师的“用心”。同时我也深深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我 ……此处隐藏18186个字……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啊,小事成就大使,精细形成习惯,细节也成就美好。抓细节与抓大事,抓重点,抓关键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具体的小事构成的。任何成功又无一不是建立在细节之上的。只有我们注意完成细节,才能推动工作不断前进。而那些不期而至的伟大成绩也都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细节体现素质,人的素质源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点滴的积累。没有办法具体的量化,可却往往通过细节表现出来。因此,细节从深层次上渗透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道德意识。

做为从事幼儿园工作的我,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本职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把小事做好了,才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从幼儿的一日活动开始,清晨,孩子来到幼儿园时,我会热情的去迎接,从家长怀里接过孩子:“你今天真漂亮,你真能干,自己走来了,今天早上吃了什么”让孩子一进幼儿园就有一份好的心情,让孩子明白,老师是多么的爱他们。晨间锻炼时,我喜欢与孩子一起玩,一起疯,并随时关注孩子的活动情况,如果热了,及时提醒他脱下衣服,并用干毛巾擦去孩子背上的汗水。活动结束时,我会督促孩子赶快穿上衣服,别着凉了。午餐时,我忙碌的穿梭在孩子的中间,随时关注他们的进餐情况,并告诉他们盘中餐的营养,看到他们吃的津津有味时,我觉得从没有什么比这更开心了,因为我想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多么的爱他们。午睡时,我总是不厌其烦的为他们穿脱衣服,帮那个孩子掖掖被角,并让故事伴随孩子进入甜蜜的梦乡。孩子熟睡了,还不时的来回巡视,帮蹬被子的孩子及时的盖好,以免受凉。游戏时,我常常与孩子玩做一团,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当孩子不小心踩着别人时,我就引导孩子向别人说:“对不起”以表歉意。借东西时,我要求孩子对同伴说:请你把东西借给我好么?归还时,督促孩子说:谢谢!离园时,我提醒孩子跟老师同伴说:再见!

无数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这就是我一天的工作:如涓涓溪流,滋润了我,也滋润了孩子。我让孩子明白了:爱人者才能被人爱,共有爱成为我们的追求,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时,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更加馥郁芬芳。

作为教师,这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走在这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我的一言一行也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面对一个个纯真无邪的心灵,我们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小事中关心尊重孩子,因为“事无巨细,皆教育”。记得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会纳说过这样一句话:表扬是最廉价的,最容易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我想,对于那些某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我们不仅仅要充分理解他们,宽容的对待他们,更要耐心的帮助,呵护,不断鼓励,表扬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能行的,让他们从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将自己的最大潜力发掘出来。我想,这就是爱的美丽吧!这就是这本《爱心与教育》的精髓吧!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一股暖流在身体内流淌。我愿用自己的真心与爱心,让孩子们的脸上永远充满笑容,让他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精】《爱心与教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